测量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道路挖填方部分)

作者:罗洪平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测量技术,可以说测量是指导现场施工的第一要素。每一道工序开工前,必须先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好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方能开工。下面我就要近年来现场实战中如何灵活运用测量技术作些介绍。

一、控制点

控制点包括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任何一项工程进场后先对设计所交的控制点进行复核,在复核确认控制点满足测量规范后再根据以后施工所需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原则是尽量保证在以后施工中所有放线均不再转点,所有复核的导线点和加密点均要形成书面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

施工中所有放线点测放完成后,均要对第三点(控制点)进行校核,若校核第三点没有问题,则该次放样可行,反之需要重新施放。

二、对现场测放点施测引点

由于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将测量人员所放点毁坏,为提高工作效力,所以就要去现场施工员对测量人员所放点进行保护。既要施工又要保护测放点为,此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把已放点引到施工范围外围,在施工中随时进行复核。

在引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引点与测放点基本处于同一高程上;②引点至测放点的距离(A、B)大致相同;③A、B两线夹角大致成90度;④在检查时,由于测放点已经被破坏,测放点需要按与引点基本处于同一高程上来恢复,然后再用锤球吊放找点。⑤引点必须置于不被施工破坏位置。

三、高程控制

牵涉到高程测量的部位较多,在此仅对施工中的部分工序(挖填方、结构物)进行阐述。

挖方:通常情况下挖方最后都要预留保护层,待路基快成型时再一次性开挖,而挖方路段一般情况下均较长,需要测放点较多,每次都待测量人员来放好线后再施工,即耽误时间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在现场放引点来控制,到需要精平时才需要测量人员用仪器复测。

该方法施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引点采用木桩或钢筋桩斜向打入边坡内,外露5-10Cm;②引点和引线A、B线基本处于同一高程上,现场采用肉眼观看即可;③A、B两线与今后需要精平高程之间的高差H控制在50-100cm内;④引点必须置于不是松动和不被破坏位置。

填方区原理和挖方区基本相同(见下图)。

对填筑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可以在中桩和边桩位置用标杆(有高度标记的花杆)示意。

四、沉降观测

根据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在建建筑物和构筑物同步进行沉降观测,尤其是大填方地段。沉降观测作业前,先收集相关水文地质、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图纸,并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填筑或开挖深度、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沉降观测方案设计。

1)路基采用的沉降观测网,布设成线形网并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根据拟观测部位所在区域事先埋设基准点及工作点,将基准点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稳定的原状土层内,利用稳固的建(构)筑物,设立工作点(基准水准点),当条件受限时,在变形区内也可埋设深层钢管标作为基准点。

2)沉降观测的方法及精度

沉降观测选用进口精密水准仪配合钢尺测量,仪器标称精度±0.4mm/km。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固定使用仪器和观测人员,并尽可能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网的精度要求见表3。

 

表3  沉降观测基准网的精度要求


注:表中n为测站数。

3)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数据处理

①对观测记录进行校核,检查是否有记录、计算错误;

②将正确的数据进行存档和入库,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变形过程线);

4)观测周期

大填方或深挖地段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周期,应每天观测1次;施工完成后,应每1个月观测一次。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1个月观测一次,直至路基或边坡物稳定为止。

5)成果资料

①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

②监测网和监测点布置图;

③原始观测记录;

④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⑤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报成果资料;

⑥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五、结语

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在以往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放样测量及沉降观测等不同测量方法。鉴于本人专业水平及现场施工经验有限,文中所述测量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我将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的态度去探寻更好、更快、更省的测量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建设项目施工中。